欢迎来到中国音乐新闻网 , 祝您愉快!

鹤鸣华夏笙声远,绝世清音品自高
时间:2015-12-11 来源:中国音乐新闻网 作者:孙越

        题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1月17日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音乐声歇,掌声响起,又一场精彩的音乐会行将结束。然而,身处其中,你会发现这一刻音乐厅的主角不只是台上年轻的演奏家们,他们与台下观众之间似乎在进行无声的交流,其中有欣慰,有感激,有激动,有欢愉。如果你知道这些专家 老师们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如果你知道这其中有浓浓的师生情、同袍义,你就会清楚,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它的成功不仅源自演奏家们的精心排练,更凝结了几代艺术家的精髓。而把这一切凝聚在一起的是一种神奇的乐器——笙。
        这场名为“鹤鸣华夏笙声远,绝世清音品自高”的笙专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华夏鹤鸣笙乐团继上月“鹤鸣悠扬,乐韵绽放”音乐会后的又一次杰出表演。这场音乐会之所以意义非凡,是因为其恰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举行第四次换届交流大会和笙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报告。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武、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景抒展、中国音乐学院人事处胡心印、国乐系主任张尊连教授;党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人事处处长、音乐学系党支书记、副主任及声歌系党支书记等学院领导。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王书伟、秘书长刘欲升、中国民乐副主编刁艳以及笙专业委员会领导。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邓州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11所音乐学院的有关领导、专家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大连大学、广东嘉应大学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河北省保定学院、山西省晋中市艺术学校等师范大学。海政文工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福建省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甘肃省歌舞剧院民乐团、青岛民族乐团、黑龙江省歌剧舞剧院等文艺团体。宏亮乐器厂、吴氏管乐社、精艺乐器厂、河北省保定市笙王制作世家、五音斋乐器制作厂以及著名书法家、各大新闻媒体以及珠宝界的朋友们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中国笙艺术水准在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忠实传承和锐意创新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对华夏鹤鸣笙乐团多年磨砺坚持的成果检阅。观众澎湃的热情表明,中国笙乐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重新回到主流艺术殿堂。
        饮水思源,笙专业委员会居功至伟
        对国乐喜爱的人都知道,笙是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有汉代五乐之长之称,亦为百戏主奏乐器之一,在古代宫廷音乐中不可或缺,地位尊贵。同时,笙因其声音和美、通透、圆润,传统上多作为和声乐器,且有“小笙谓之‘和’,大笙谓之‘巢’”的说法,一直是中华文化中“和合”精神的象征。2015年10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主席夫人彭丽媛在伦敦参观皇家音乐学院时,向该学院赠送的中国乐器就是笙,就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然而,从笙艺术自身的发展看,多用于伴奏、齐奏、合奏,而未能较早地成为独奏乐器,客观上制约了笙乐艺术的普及,在整个民乐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虽然20世纪下半叶以来,老一辈笙艺术家将其开发为独奏乐器,并创作了大量优秀乐曲,但在各种演出中,笙独奏的机会仍然较少。针对这一情况,2002年,全国各艺术流派的笙艺术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在一起,成立了笙专业委员会。13年来,笙专业委员会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光结友谊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第三届笙专业委员会在会长李光陆先生的带领下,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笙艺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展。首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举办了两届笙夏令营,构建起一个汇聚老中青艺术家和广大笙艺术爱好者的学习交流平台,反响热烈;为多名年轻笙艺术家举办专场音乐会,大力提携后辈,使笙艺术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喜爱进而参与、学习。其次,扎实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组织修订《笙考级教材》、协助出版《中国笙教程》、支持乐器创新,这些工作夯实了笙艺术普及和发展的基础。再次,与时俱进,开通“中国好笙音”公众平台,扩充和提升了之前的“中国好笙音”微信群、QQ群,为笙演奏家、教育家、制作家、音乐活动家、音乐学者和年轻笙者提供沟通研讨的平台,笙会队伍不断壮大,新发展了有影响的热心笙事业的会员。
        在音乐会当天召开的笙专业委员会第四次换届交流大会上,与会的各届领导和专家对第三届笙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笙艺术新的发展格局已经打开。
        立意高远,华夏鹤鸣笙乐团扛起新“笙”代大旗
        前文已经指出,虽经老一辈笙艺术家的努力,笙已经华丽转身成为独奏乐器,并积累了大量优秀作品,但似乎又缺失了其在重奏、合奏、齐奏(这里指的是没有其他乐器参与的重奏和合奏)方面的传统特质,严重阻碍了笙艺术的发展。再者,古笙、传统笙、现代笙、芦笙等笙类乐器的系列化及其相关创作,也亟需提上议事日程,开展多样化开发。此外,以往专项乐团的构成大多是同种专业的人员组成,重视的是横向器乐作品的演绎,而削弱或者忽视纵向的人文挖掘,势必造成音乐会演奏形式单一,乐曲守旧,缺乏创新,不够厚重。华夏鹤鸣笙乐团的创立直指上述短板,从建队之初就立意高远。该乐团由华夏鹤鸣笙乐团全体演员、艺术总监李光陆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刘勇教授、作曲系刘青和朱琳两位副教授、指挥系胡彪老师共同组成,并配备了专业的乐器制作研发团队和业内权威主流媒体。乐团一改以往单一团队模式,集合了国内一线的专业作曲指挥、编排策划、创作执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专家,使乐团具有完备的音乐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回归音乐本身。从这一点来说,华夏鹤鸣笙乐团是国内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高规格全方位的专业乐团。完善的主创团队建设将笙乐团上升到完整的科学体系高度,确保笙乐团各项工作稳步顺利进行。形成了实践中总结规律理论化,理论又科学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进乐团长足可持续发展。乐团规格从单纯器乐演奏提升到音乐学的学术高度。
        而在演奏人才的培养方面,乐团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华夏鹤鸣笙乐团自2007年成立伊始就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乐团成员包括:中国音乐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生和国内知名笙演奏家、制作师加入到乐团中来,带动作品演奏和乐器研发。每一位演奏家都是艺术总监李光陆教授慎重思考后根据乐团全面发展的需要亲自邀请的。乐团特邀的客席演奏家有:中国歌剧舞剧院笙演奏家宋扬、中央民族大学笙专业教师魏林、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笙专业教师岳瀚声、中央民族乐团笙演奏家邵宏宇、鲍龙飞、浙江音乐学院笙专业教师申玉晶等。这些知名笙演奏家的加盟,直接带动了乐团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乐团中其他年轻的演奏者来说无疑是难得的言传身教的机会。所谓“走出去”就是不定期地鼓励团员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演出,以及小规模研讨和观摩,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实践证明,华夏鹤鸣笙乐团的充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内外兼容的团队建设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华夏鹤鸣笙乐团参加了第四届北京传统音乐节暨第三届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周专场音乐会;2007年参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和合协谐,笙声不息——金秋音乐会》的重大演出;2009年参与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市国乐团联合主办的《“笙华”2009海峡两岸金秋民族音乐会》,在台湾、高雄、台北共演出3场,盛况空前,并在中央电视台CCTV音乐频道首创先例的多次播出,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同时发行DVD光盘,获得了广泛的赞誉。2015年在国际第五届中国器乐赛中,中国音乐学院华夏鹤鸣笙乐团荣获小组奏特金奖、小组奏金奖以及芦笙齐奏金奖三项殊荣。
        创新多样,一场百科全书式的笙艺术音乐会
        多样化是华夏鹤鸣笙乐团的核心建团理念。华夏鹤鸣笙乐团是目前中国笙类乐团中编制最全、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专业乐团,建立健全了古笙、传统笙、芦笙、加键改革笙、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倍低音笙等声部配置;而且,无论是组织构架、乐团编制、编配排练,还是演奏风格、作品深度、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走在了民族音乐的前列。正是坚持这样的理念,乐团成功申请到了2015—2017年度的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方向建设团队《笙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开发》科研项目,为此,乐团将在三年内陆续呈现三场不同形式的精彩演出,并出版笙团团队(上、中、下)三册笙作品集和配套DVD,矢志不渝地为笙的多种类开发和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鹤鸣华夏笙声远,绝世清音品自高”笙专场音乐会就是上述科研项目的首场音乐会,是一次直观生动的笙艺术多样化发展的集中展示。从精致多彩的乐器,到形式多样的编排;从风格多变的作品,到变幻多端的技巧,这场音乐会简直就是一本笙艺术的百科全书。那精彩的时刻值得我们久久回味,演出水准如此之高,乐团的创作能力、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令人叹服,而这恰恰证明了乐团高规格系统性专业化建团理念的成功。
        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和编曲者的精心,充分发挥各类笙乐器自身的特点和相互的协调,实现作品与乐器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对演出曲目在演奏形式上进行大胆改造,不仅有对原先非笙乐名曲的改编,更有对笙曲经典自身的突破,将笙乐的多种可能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奇幻的音乐之旅。我们先来听听广大音乐爱好者熟知的经典曲目《飞鹤惊泉》。这是李光陆教授的名作,自创作问世以来一直是笙独奏曲的代表。但在此次演出中,编曲者大胆将其改编为笙合奏的形式,融合了一系列传统笙、加键改革笙、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倍低音笙等特点,在演奏形式上不啻为一次让人惊叹的颠覆。合奏版的《飞鹤惊泉》今晚首次亮相于音乐会,依然保留了乐曲多变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以及大小花舌、呼舌、打音、十六分音符的连续吐音分奏等高难技巧的综合运用;在作品意境的营造上更加强了其中的纵深感。我们从音乐中不但还能听到飞鹤的动静变幻,清泉的波光粼粼,更听到了密林深处的空灵回响和枝叶婆娑。仿佛进入到一个3D的音乐空间,不仅看到,听到,似乎还能触摸到。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妙体验啊!  键笙重奏曲《秋夜》是本场演出中一首颇具个性的作品。与《飞鹤惊泉》由“小”改“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曲目原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笙协奏曲,现由李光陆教授改编为三人重奏,三人伴奏的特殊现代形式。乐曲具有鲜明的多调性特征,风格现代,却通过中国民族传统的技法表现出来。听者不但不会觉得突兀,相反透过巨大反差和强烈的对比,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秋夜的朦胧,情绪的起伏,这无疑是一首艺术与技巧结合得极为完整的力作。这部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成功探索出笙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一条路径,对笙乐未来的发展来说,如何将“民族的”和“世界的”有机结合,拓展笙乐发展空间,《秋夜》应当是一次有益而且成功地尝试。  改编自承德穹览寺庙音乐的《梅花引》是本次演出多样性的又一个代表。乐曲的编排突出一个“正”字,浸透着佛教和道教音乐精髓,通过各类笙的协奏,似乎营造出一个庄严的宗教道场。听者完全能够听得出乐曲对梅花傲雪独立、品格高洁的赞颂,在肃穆中平静,在平静中思索,在思索中净化。演奏充分展现了笙的音色清亮醇美,以及呼舌等高难度的技巧,但却不会给人以炫技的感觉,相反,大巧若拙的质朴才是这部乐曲卓尔不凡的吸引力所在。群笙交响《葡萄园的故事》是作曲家朱琳老师原为民族弓弦乐队创作的,现改编为笙重奏版本。是作曲家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尝试,该曲是在新的时代探寻乐团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音乐风格和手法推动了既具有中华民族气概又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创作和演出。带领我们体会新疆的异域风情,重回那片令人心驰神往,充满清香的葡萄园之地。传统笙协奏《太行乡情》是一首小型的笙协奏曲,一般采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而今天却改变了特有的演奏形式,只用一个扬琴伴奏,是演奏形式多样而丰富多彩的典范。芦笙重奏《火车进侗乡》是一首取材侗族音乐素材的优秀芦笙作品,亦是华夏鹤鸣笙乐团的经典保留曲目,本场音乐会的演奏家较以往又有了更大的扩充和升华。乐曲形象热情、活泼,气势辉煌、大气磅礴。“梅兰竹菊”在古代被文人称为“花中四君子”,群笙重奏《寒梅傲雪》以内在、含蓄、古朴、典雅的格调,兼以略呈冷调的色彩,在恬淡中流泻出“梅花笑傲严冬雪”的高贵气质和红梅白雪相映成趣的美好意境。此曲是一首笙的六重奏,原为李光陆教授一人操高、中、低音笙分六次演奏,现改编为笙乐队版本,全面完整的体现了笙的和声之威力与辉煌。群笙重奏《樱花》根据著名的日本民歌曲调改编而成。为听众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乐曲采用笙重奏形式演奏,使音乐更加优美动听,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笙独奏《乡叙》采用鲜明的河南民间音乐风格,以亲切温馨的笔触,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挚友相聚,畅叙离别情绪的感人场面。键笙独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原为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现由李光陆教授精心改编成38簧键笙独奏曲的形式。对键笙演奏技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天凤环佩》原为笙独奏曲,由李光陆教授改编笙五重奏形式。此曲融合了传统笙、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倍低音笙等特点。该形式为此曲目首次展示。笔墨再华丽也难以描绘演出的精彩绝伦。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我们听到了传统、现代、古典、民间、少数民族和异域风情,也听到了古今中外、中西结合、百花齐放。更为奇妙的是,这一切都是由一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但却没有丝毫疲劳和单调。走出音乐厅,观众们甚至感觉不过瘾,意欲未尽。
        继往开来,笙声不息
        以一场如此高水准的笙专场音乐会作为笙专业委员会第四次换届交流活动的汇报演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华夏鹤鸣笙乐团科研项目才刚刚按下启动按钮,新一届笙专业委员会也即将开始又一个五年工作周期。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正与伟大的十三五跳动在同一个脉搏上,会不会让我们与更强的使命感?笙艺术的新格局已经打开,这门传承了千年的古老艺术如今已经赶上了飞奔的时代高铁,未来的时光,我们期待更多收获,更多飞跃,更多精彩!
 
文:刘勇、宋扬、凌博
摄影:Videoage年代纪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