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音乐新闻网 , 祝您愉快!

论笙演奏形式的多样化开发
时间:2015-12-11 来源:中国音乐新闻网 作者:孙越

论笙演奏形式的多样化开发
                                                                    ----记李光陆“多样化团队”的首场音乐会
 
                                                
        笙是我国现在仍在乐队中使用的资格最老的吹奏乐器。它的出现,至少不会比古琴晚。文献记载“女娲作笙簧”,虽为传说,但亦可反映出其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文献《尚书》中就提到了笙,《诗经》中也有“鼓瑟吹笙”之诗句,可见中国很早就有了笙。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有埋藏的用葫芦作斗的笙,这是最早的出土笙实物。云南也出土过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铜葫芦笙。《战国策·齐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可见当时竽(大笙)这件乐器已经十分流行。“滥竽(大笙)充数”的故事也因此人人皆知。其后历代乐志都有关于笙的记载,其中在宋代曾出现过36簧的笙,余不赘述。
        历史上,笙不仅是一种乐器,而且是一种定律器。即使是在当下,笙师的调音技术也是令人赞叹的。调好的笙,发音比律管还要稳定,所以一直被用作定律器。
        笙还是西方簧片类键盘乐器的先祖。史料证明,笙曾于北朝至唐代传入西亚,然后从那里传入欧洲,启发了欧洲的乐器制造家。管风琴、脚踏风琴、手风琴、口琴等,就是笙的后裔。
        但是,尽管笙的历史悠久,且具有华夏正统的身份,其发展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大致有三:1、由于笙是和音乐器,且音色柔和,非常适合用于合奏,所以,20世纪下半叶以前,它更多地被用于伴奏、齐奏、合奏,而没有较早地成为独奏乐器。2、它的身份,非俗即雅,民间和宫廷都用,独非文人的代表性乐器。这使得它缺乏文人的支持,因而史传文献与乐谱极少。3、虽然20世纪下半叶以来,老一辈笙艺术家将其开发为独奏乐器,并创作了大量优秀乐曲,但在各种演出中,笙独奏的机会仍然较少。所以,笙虽然是“老资格”的乐器,但因崛起太晚,崛起的部分又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加之笙的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开发也开展得不够,在重奏、合奏、齐奏等方面的作为明显不足(这里指的是没有其他乐器参加的重奏与合奏),表演形式相对单一,所以总体发展情况相对滞后。再如古笙、传统笙、现代笙、芦笙等笙类乐器的系列化及其相关的创作,也亟需提上议事日程,展开多样化开发。
        辩证地讲,落后越多,发展空间也就越大。审时度势,当前是应该加大笙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开发的力度的时候了。否则,可能会拖了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后腿。
        鉴于以上情况,在中国音乐学院院领导及人事处的支持下,著名笙教育家李光陆教授领衔组建了“笙的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开发”攻关团队,以“鹤鸣笙乐团”为班底,吸收了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加入,力图以他们的协作努力,促进笙在重奏、合奏、齐奏等表演形式上的发展,并在独奏方面推出新作品,争取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将笙这件有足够资格代表华夏正声的乐器及其音乐发扬光大,使笙展现它应有的辉煌与未来。
团队主创人员:左起 李光陆、朱琳、刘勇、刘青、胡彪
 
        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主要通过演出来实现。因此,在团队的任务列表中,有三场分量很重的音乐会。2015年11月17日的这场音乐会,就是该团队踢出的第一脚。
是日,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高朋满座,盛况空前。祝贺的花篮摆满了音乐厅门前的通道,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中国音乐学院各级领导,全国多数省份的笙专业委员会的掌门人和他们的弟子们,都来观摩以示支持。书法界的朋友也带来了他们为这场音乐节创作的书法作品,为音乐会提供支持的珠宝界朋友也来捧场助阵,气氛热闹非凡!
        走进音乐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摆满了舞台的各式各样的笙:传统笙、键笙、各种型号的中低音笙,琳琅满目。尤其是几台中低音笙,摆在舞台后部,犹如几门喀秋莎火炮,在等待着指挥员开火的命令。这是该项目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不同性能的笙,多样化开发就是空话。所以,李光陆教授很早就投入了乐器改革和开发的工作。传统笙加键已有历史,外形貌似喀秋莎的低音键盘排笙也问世多年,但是,过去的键盘排笙是用西式键盘取音,而现在的排笙却是采用了与普通键笙相同的取音方式。也就是说,吹键笙的人摸过低音排笙马上可以演奏,因为二者都是采用键钮取音,演奏手法相同,而老式的排笙则需要演奏员熟悉西式键盘的演奏方法。这些改革的成功,都浸含着李光陆教授为之倾注的心血。
        节目单为观众准备了了解本场音乐会的丰富资料。透过节目单,我注意到本场音乐会有如下看点:
        1、演奏形式丰富:有独奏(传统笙、键笙)、重奏(三重、五重、群重)、协奏、合奏、交响。有些名词是以前没有见过的,但由于本团所有乐器都是笙,也只能这样用,而且很别致,例如“群笙交响”、“群笙重奏”等。这是本场音乐会的主题,仅从节目单上,即已看到光陆教授的精心安排。
        2、演员阵容强大,年轻有为。乐团的主要演奏员都是李光陆教授的弟子,目前大部分是国家级院团的骨干演奏员,或院校的青年教师、在校研究生,“资历”最浅的也是获过国家奖的中国音乐学院的本科生。这样的演奏阵容,怎么不令人充满期待呢?
         3、音乐风格多样。除了演奏形式的多样化以外,音乐会还充分注意到了音乐风格的多样性:《葡萄园的故事》是维吾尔族风格的,《梅花引》是寺庙风格的,芦笙曲《火车进侗乡》是侗族风格的,《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族风格的,《樱花》是日本风格的,《太行乡情》是山西风格的,《乡叙》是河南风格的。其余几首创作乐曲《寒梅傲雪》、《天凤环珮》、《飞鹤惊泉》,都是成熟曲目,虽不属于某特定地方风格,但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这样一批乐曲,相信会使听众大饱耳福的。
        4、曲目技术难度高。在节目单上,我看到了键笙独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可以说,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最初,它是陈钢创作的一首小提琴曲,因为民族风格浓郁且技巧要求高,被许多其他乐器移植,作为显示技巧的曲目进入曲库。就连大贝斯这样的笨重的乐器,都有这首独奏曲。可以说,移植这首乐曲,即丰富了曲库,又促进了演奏技术的发展。如今笙也移植了这首乐曲,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就乐器性能而言,笙的吐音的清脆程度是一个软肋。我倒要听一听,演奏者夏书苑是怎样用她那灵巧的舌头把那大段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吐清楚的。
        5、主帅功能强大。不客气地讲,有些团队,带头人很少动手干活,动动嘴指使别人就行了。但这个团队不是。看看节目单,总共11首乐曲,李光陆担任第一作曲的6首,第一移植1首,第一编曲1首,编配2首,改编2首。其中《天凤环珮》《飞鹤惊泉》二曲,他是既作曲又编配。可以说,除了朱琳作曲的《葡萄园的故事》,其他作品中都含有李光陆的不同方式的不同程度的创作劳动。为了这个团队,为了这个项目,为了笙专业的发展,他真是出了大力。这一次他虽然不亲自登台演奏,但却更显示出他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总之,节目单告诉我们,本场音乐会的设计是花了心思的。表演形式的多样化是音乐会的主题,但如果只关注表演形式而忽视了其他要素,音乐会就会单调乏味。我们看到,除了表演形式外,本场音乐会还在曲目风格方面作了精心安排,使节目风格也同表演形式一样丰富多彩。此外,还精心安排了两个独奏,以展示青年演奏家高超的演奏技巧。这样的安排,使得整场音乐会不但形式多样,而且艺术质量高,音乐表演的各种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音乐会进行顺利。有强大的演奏阵容和功能俱全的乐器作保证,加之所有演奏人员精彩发挥,所有曲目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音乐会的主题是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而这一主题在本场音乐会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独奏、重奏、合奏、协奏、交响俱全,各显风采。不但专业笙演奏形式丰富,连载歌载舞的芦笙曲也被纳入。我所期待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的大段快速吐音,干净利落,使人对笙这件乐器的灵活性有了新的认识。低音笙与高音笙的对位旋律,浑厚雄沉,震撼人心。总之可以说,音乐会达到了预期效果,对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作了一次值得肯定的探索。这第一脚,踢得漂亮。
        当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能不存在短板。有作曲家反映,乐曲的编配还有改善的余地。笔者也有同感。由同种乐器组成的乐队,音色的区别只在高低之间。如果调配不够精细,就会浪费音色资源。配器方面需要考虑的其他要素,无需笔者赘言。既然该团队有两位作曲家和一位指挥家加盟,不妨大家集思广益,将配器精心打磨,相信下一场音乐会效果会更好。摆形式不难,做好了才有价值。希望在下一场音乐会中,我们会看到更加丰富的曲目,更加精细的编配,更加辉煌的技巧和更加多样的乐队形式。祝光陆教授和他的团队再创佳绩!
 
 
文:刘勇
摄影:Videoage年代纪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