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副教授胡琴与丝绸之路讲座音乐会在京落幕
0


“胡琴语丝路 古道闻新声”

记杨雪副教授中国胡琴与丝绸之路讲座音乐会
 

      2019年11月2日,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杨雪老师携手青年扬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刘音璇,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李博禅,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杨一,及中央音乐学院在校学生,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举办“中国胡琴与丝绸之路”讲座音乐会。
      自2012年以来,杨雪老师已在此以讲演结合的方式,先后举行了《中国胡琴概述》、《刘天华与二胡》、《中国胡琴的声腔美》、《行走的弓弦》、《中国胡琴1949—1979》五场二胡系列讲座音乐会。从乐器形制到著名作曲家、从声腔美学到胡琴音乐的时空变化、从中国地域风格语言的表达到中国胡琴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跨越时空、回首过往、根植人民。而今,第六场讲座音乐会在期待中如约而至,杨雪老师以中国胡琴的魅力为主题,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与胡琴音乐结合的作品,从时间、空间、地域、文化等多维角度来讲述中国弓弦类乐器的异同特点。结合自己在丝绸之路采风的经历,将具有浓郁丝绸之路风情的代表性胡琴作品一一讲解并演奏,带领观众聆听、探寻充满魅力与生机的丝绸之路,见弦上风采,品异域风情,听路上风光。
 

相遇——帕米尔高原的歌声与琴
 

      “纵观整个丝绸之路,其实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联结了东方与西方……”丝绸之路上,有着东西方思想、语言、文化、文明的沟通、融合与碰撞。在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杨雪老师首先讲解了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中“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音乐特点:调式音阶。强调了其中最有辨识度、具有色彩性、夸张性音响效果的增二度音程,并邀请其在读附中高三年级学生冯潇与钢琴伴奏叶柔妤演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帕米尔高原的阳光照耀着塔吉克族人一代代的信仰,也吸引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音乐家。用音乐的语言与塔吉克族的老艺术家沟通交流,以琴声向守在四千多米海拔国境线上的战士们致敬,杨雪老师结合着自己的采风经历,向我们诠释她对于“音乐来自生活”的感悟。哼唱着熟悉的旋律,观众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于增二度音程的印象,并用掌声迎来杨雪老师与刘音璇老师共同合作的、同样含有塔吉克族音乐元素的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相知——“木卡姆”的魅力
 

      寻探隋唐的丝绸之路,琵琶、二胡等乐器流传至我国,生根发芽,发展至今。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拉弦乐器。通过印度的“萨朗吉”、新疆哈萨克族二弦“库布孜”的组图,杨雪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的拉弦乐器,并向大家现场展示、介绍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用马尾制作琴弦的“克亚克”与来自新疆喀什麦盖提的“刀郎艾捷克”。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一件件乐器展示着拉弦乐器在丝绸之路发展而来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而当语言无法相通时,音乐则成为了每一位音乐家共有的心声。在杨雪老师与阿塞拜疆艺术家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进一步交流时,无意脱口而出的“木卡姆”一词成为了打破一切障碍的关键点。这一集合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为一体、深受“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影响的综合古典表现形式,在沟通的一瞬间跨越地区、时空、认知的差异,起舞、歌唱,热闹的气氛随之而来,相知与理解,在音乐的语言中焕发新意。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罗列出拥有木卡姆音乐的国家与地区,其线路同古代的丝绸之路基本吻合。“由此可知,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音乐、乃至社会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杨雪老师分享了16世纪叶尔羌汗国的王妃阿曼尼莎汗整理、规范、保护“木卡姆”的故事,并邀请其所教在读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崔宇晴演奏王丹红女士创作的、以王妃之名来命名的二胡协奏曲 《阿曼尼莎》,并在演奏完毕后进一步示范了具有“波斯-阿拉伯”音乐特点的散版片段主干音以及如何做到“有条件的带腔”和快板的固定节奏型,同时邀请全场观众,以固定节奏的掌声呼应即兴的琴声,将观众进一步领入“波斯-阿拉伯”的音乐世界。

 

相通——丝路上的音符
 

      葡萄熟了,月亮,也圆了。聆听了一番丝路的奇遇故事,杨雪老师与刘音璇老师再次合作,将现场带回了十二年前新疆哈密的一轮圆月下、葡萄架旁,让美好的回忆融入一曲《葡萄熟了》,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曲中的葡萄熟了,最是香甜。而今的音乐作品也在广泛汲取了自然与人文的营养后,拥有了自己的风采与风貌。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遗址与新疆交河故城遗址共谱苍凉;宽广的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承载着生命的力量,领略着丝路风光,观众们随着杨雪老师,最终来到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
      《碎叶城倒影》是作曲家李博禅老师与杨雪老师一起在碎叶城采风后创作的作品。惊喜的是,李博禅老师也特别来到此次讲座音乐会,在与杨雪老师的对话中为大家分享他对于丝路音乐的理解,讲述在沿途国家发生的许多精彩故事与经历。他特别提到,采风的概念不仅仅是收集不同的音乐,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体验,将感受结合音乐表达出来,所以他很少直接采用地方音乐素材,而是结合自己的想法来创作。
      提及201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采风经历,杨雪老师也说到了当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巧遇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胡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杨一。在杨雪老师的邀请下,他也特别登台,分享了他对于丝路精神的理解,感叹时代的交流融合对于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与杨雪老师、李博禅老师共同探讨了他所创作的雷琴作品《丝路的圣徒》的创作思路和示范演奏,也为观众详细介绍了雷琴这件乐器。
      在欣赏了杨一老师演奏后,杨雪老师更是由此谈及波斯-阿拉伯体系的音高特点,为观众回顾今天讲座的主题,并与李博禅合作演奏了《丝路拾光》(李博禅曲)片段。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两位老师在舞台上的首次合作!舞台上的交流展现了演奏家与作曲家在不同视角下创作的丝路作品,既有相通,又各具风采。
      最后,她再次邀请刘音璇与李博禅两位老师共同合作,在低音二胡、与扬琴、钢琴的对话中演绎带有神秘感的《碎叶城倒影》,完美结束了本次的讲座音乐会。
      “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诗如此,音乐亦然。选曲与讲演不可晦涩难懂,也不可直白浅显,能够把握好其中分寸,带动观众,需要讲演者多年经验的积累与充分的准备。杨雪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演绎,优秀演奏家、作曲家们的倾情加盟,还有前期策划、排练、宣传、摄像的准备,一切的一切,成就这一场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的讲演音乐会。杨雪老师也在结束后特别感谢航天国乐室内乐团的艺术总监刘亚先生及航天国乐室内乐团的演奏家们对六场讲座音乐会的大力支持!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音乐在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助力民心相通,点亮奇思妙想,展现文明多元的色彩与生命力。胡琴音乐在这光辉之路上生生不息,与各国音乐相融,与各民族音乐相亲。杨雪老师带领观众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这一本身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燕园文化与历史的建筑中聆听胡琴的魅力,以讲辅演,以演助讲,从“波斯-阿拉伯”音乐与胡琴音乐的角度切入,精心选题、定曲、演奏、分享,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丝绸之路上胡琴音乐的魅力,以独特的视听感受,启发现场观众对于不同音乐、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思考。

文/高欣然  图/艺腾博雅